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19章 饥荒
第(2/3)页
:“善!畼、无诡,魏之边邑,而邻郑及陈,明为攻魏,实观韩、楚也。”
蒙骜道:“十万之师而攻边邑,非所谓也。必有所谓!”
吕不韦道:“必也兵几何?”
蒙骜道:“三五万足矣!”
吕不韦道:“将军以兵三万攻城,余者皆筑路建驿而前。”
蒙骜道:“善,于郑地建驿道,以观其心,以动其情!”
吕不韦道:“吾将遣使令其给粮也。”
两人决定得很快,其实后面的准备工作十分繁重。他们是在一处三国交界的平原地区进行攻城作战,作战区域物产丰富,取得给养不成问题。此处西距郑城、南距陈城、北距大梁均在二百里左右;而距离最近的秦地洛阳五百里、荥阳三百里,距离函谷关更是千里之遥。也就是说,秦军进入畼、无诡,如果诸侯突然翻脸,他们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三个国家的核心区域发动,而秦军可能连退路都没有,援军也不可能迅速赶到,如果稍有差池,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。而秦军还必须在提高警惕的同时,保持对周围诸侯的威慑力;十万大军既要对诸侯构成威慑,还不能让诸侯感到威胁。这中间的分寸把握,极度考验主帅的能力,特别是政治能力。
在剩下的时间里,吕不韦和蒙骜几乎每天碰面,讨论相关事项,确定需要准备的器械,决定出发的时间。
由于歉收,吕不韦主张尽快出发,以减少粮食消耗,让关中的粮食可以多支撑一段时间。他们决定,十万大军不等过新年就出发。
但依关中歉收的情况,减少十万人口并不足以解决饥荒,吕不韦还要准备更多的劳役。他于是想到了几年前投靠来的郑国。
吕不韦所说的郑国是个人名,当初他来投靠吕不韦时,吕氏的门客们还背后嘲笑了好长时间。郑国自称是一名水工,他知道关中只有泾、渭平原地带可以耕种,北边的原地上水系不发达,无法大面积耕种。他向吕不韦提出,可以修建一道河渠,引水灌溉这片原地,让它也成为良田。他向吕不韦估算说,如果河渠建成,关中将平添良田四万顷!
所谓一顷就是一百亩,是当时一个农夫的额定耕作面积,基本上可以提供一个五口之家的日常所需。四万顷就是四万户,在当时也是一个很不小的力量,相当于四个大县的人口。
当然,对关中百万人口而言,增加四万顷良田固然欣然,但也不算什么头等大事。吕不韦将这项工程打入预算,每年调拨劳力、钱粮,交给郑国慢慢修建。开挖河渠的工程量很大,郑国要求,河渠必须深十丈,宽十五丈,而河渠的总长度大约四百里。
如此巨大的工程量自然不是一时半会能干完的。在郑国的指导下,一万刑徒按部就班地干活,至今已经快四年了,河渠慢慢地向前延伸。宽十五丈,深十丈的河渠挖起来很不容易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kxs.cc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