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楚国连横_祖龙赤蛇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23章 楚国连横

第(3/3)页

所在。高山峻岭之间,有几道时断时续的河流,形成山间河谷地带。在这些河谷中可以进行耕种,是农业区域。而周围的山坡、陵地、原地则是草原,是匈奴人放牧的牧场。

受生活环境差异所限,游牧的匈奴部落经常会冲下山来,抢劫农业区的粮食和其他财物,甚至妇女、儿童。而农业区则筑城而守,一旦山上的牧民有下山抢劫的架势,就据城防御。一般来说,如果匈奴人只出动几十上百人下山,当地的邑民就足以守御。如果出动几百上千人下山,则需要据城而守,让那些匈奴人抢走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,自行退去。如果匈奴人集结起成千上万的人,这时单纯据城而守就不够了,必须由后方组织军队加以驱逐。

在阴山以南,黄河从这里流过,冲积成大片平原,是这片区域最为重要的农业区。赵武灵王在攻取了中山国后,在阴山脚下修筑了长城。长城以南地区,设立了云中、雁门、代三个郡。雁门负责长城中段的防御,它的主要战略支撑是大山之间的一块巨大的盆地,发源于句注山的治水从这里流过,从代郡流出太行山。

在雁门,盆地是农业区,周围的山区则为牧民所占据。李牧在周围高山上设立了烽火台,一旦发现匈奴集结,就命令所有人、财、物迁入城中。他还派遣间谍深入匈奴生活地区,探听消息,及时掌握匈奴的入侵动态,提早作好防御准备。在李牧防御雁门的这些年中,匈奴虽多次来犯,但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。

李牧升任赵相后,先是奉命出使咸阳,与秦国媾和;随后又部署赵国南部的防御——名义上是针对魏国。然后,他被派回北方,准备对燕国的作战。春申君遣使来访,在邯郸找不到李牧,他竟然北上顾城,拜访李牧。

李牧为相一年多,对赵国的战略处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,体会到秦国才是赵国的心腹之患,而魏国已经不是赵国的对手。秦国从河内、上党、太原三个方向威胁着赵国,赵孝成王其实是迫于无奈,才与秦国媾和。

但目前的情况是,赵公子和秦公子分别为质于咸阳和邯郸,在这种情况下,赵国无法反抗秦国:这在国内交代不过去。质子平都君是赵王倡后的儿子,赵王爱屋及乌,对平都君也疼爱有加。陪同平都君为质的春平君,曾经担任过赵相,是赵氏宗室中比较有出息的一位。无论失去其中哪一位,对赵国的政局都有巨大的影响。所以当务之急,是立即将质子换回来。

楚使心领神会,立即返回邯郸,找了些门路,让赵国大臣出面,建议秦、赵两国放质子回国。

秦、赵两国交换质子是一个特殊时代下的产物。当时秦王新即位,晋阳反叛被平息,吕不韦不愿意过早与赵国作战,就遣使来赵,以阳陵君联络诸侯伐秦为由,约与赵国共同伐魏。结果,秦军攻入魏长城,赵国也夺取魏国的重镇繁阳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kxs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