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33章 河间
第(3/3)页
当初,赵同意将龙兑、汾门、临乐交还燕国,而燕国则让出葛、武阳、平舒。名义上是交换土地,实质上是燕国单方面割让国土。燕国割让的部分,大致位于当时所谓“河间”。
当时的黄河在宿胥口分成南北两支向东北流,这两条黄河支流之间的区域被称为“河间”。再往北,黄河北支下游在入海口附近,分支成多道支流,史称“九河”,九河流经的那一片区域也被称为“河间”。前一个河间是更大的地理范围,可称为“大河间”;后一个河间包含在前一个河间之内,可称为“小河间”。当然,当时的人没有这么清晰的认识,他们统称河间,至于说的是哪一个河间,全靠上下文来理解——就根“南阳”一样。
大河间南部,大体属于魏国的邺;北部属于赵国,平原君的封地东武阳就在大河间。小河间则被燕赵瓜分,葛、武阳、平舒都在小河间,燕的易水长城末端也延伸到小河间。
葛、武阳、平舒本来也是燕长城的外围城邑,割让给赵国后,燕长城在河间段失去保护,成为敞口的状态,赵军可以取道平舒,突入长城内部,比如方城。当然,相比太行山麓,这条道路河流交错,通常泥泞难行,并不是常规的交通道路。
但风险就是风险,比如方城距离燕都蓟城不过百里之遥,如果赵军源源从这里突入,那也将是巨大的威胁。在夺回赵国所占领的长城内以及长城一线的各城邑后,剧辛率军开始重新夺回(小)河间之地。
赵国在年初伐燕,夺取了方城、武遂等地后,也想组织兵力,从打开的燕长城敞口处,侵占更多的燕国土地。平原君的土地东武阳是这次军事活动的重要基地。当邯郸收到燕军收复燕长城各城池的消息后,庞煖倒也十分镇静,他道:“赵邑高阳、饶等诸城坚,足守月余。发兵东武阳,正其时也。剧辛长而自尊,挠之必怒,可杀也。剧辛死,燕军必败。”赵王遂不为所动,仍依前议,待秋收结束后,发兵东武阳。
剧辛逐步用兵,依次攻下赵国在河间的诸城。燕王向他通报,赵军开始向东武阳方向集结,有进犯燕国的态势。剧辛遂决定留在河间,与赵军一战。
赵军集结了数万士卒,由庞煖率领。庞煖还带了一批弟子作为自己的助手。随着大军的集结,庞煖挥军进入观津、武邑一线,到达黄河岸边。剧辛也调兵遣将,沿黄河以及河间的水网布置防御,主要兵力置于武遂。
这个武遂并不是燕下都易水长城外的那个武遂,而是河间的一座城邑。武遂、武邑一带传说曾经存在着一个古国武罗国,武罗传说是后羿手下的将军。武遂是黄河上的一个渡口,是河间几条不太泥泞,可以通行的道路之一。赵军要进入河间,必须夺取武遂。在后方,有高阳、饶、武垣、葛、平舒等一系列城邑可以为作战提供支撑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kxs.cc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