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19章 受地于韩
第(3/3)页
,一但秦军爬上城来,就一哄而散。更有不少城邑干脆不战而降。东线秦军很顺利地略定汝水一带各城邑。
出方城后的山地盛产铁矿,是中国重要的冶铁基地之一,出产的剑、戟、镞等兵器闻名天下。山下汝水之滨,则是巨大的粮食生产基地。韩腾对这些经济区十分熟悉,在准备攻伐时,就从各官司调集了一大批懂行的官员接收这些矿山和乡邑,尽量保护他们不被战争破坏。由于战事的发展十分顺利,韩腾准备的接收官员顺利地接收了各城邑,没有遭受大的破坏。但组织抵抗城邑仍然被屠城,城里的物资也遭到抢劫。不过相对于这样规模的战事而言,损失算小的。
与东线相比,北线的战事则有些焦灼。这里的曾经是韩国的国都,在得到南阳发出的“受地”警告后,这里加强了战备,是防御国都郑城的南方屏障。韩军沿颖水构筑了良好的防御阵地,这里的士卒也比较服从管理,作战比较勇敢。秦军发起的数次渡河作战,都没能成功。
在初步安定了新占领的上蔡等地后,东线秦军渡过汝水,沿着韩、楚、魏三国边境向南进军。边境各城邑纷纷闭城自保,秦军也弃之不顾,在楚国的陈城、阳城之间渡过颖水,沿洧水向北发动进攻。
陈城曾经是楚国的都城,阳城则是楚国最重要的前沿阵地,它的身后就是楚宫章华台。如果楚军决意阻拦秦军,还是可以完成任务的。但也许是韩腾提前做了工作,这一线的楚军都只求自保,不愿出战,眼睁睁看着秦军渡过颖水,杀奔洧水而来。
韩国没有想到楚国会放任秦军从两城之间渡河。他们认为能够在阳翟挡住南阳的秦军,相对难办的是抵抗三川和东郡的秦军,尽管这两郡都说自己动员只是为了接收赵国的灾民,但只有傻子才会相信这种屁话!他们的兵力重点始终是北方:华阳、新密、阳城(不是楚国的那个阳城)……他们在郑城周围动员了大约十万士卒,大半都充实了这线战线,防守郑城的只有三万人。
韩王立即派使臣联络安陵君,让他设法阻截秦军。安陵君从魏襄王时就封,封地不大,约五十里,大约五千户。这样的力量自然很难起什么作用,能够自保已经不易。安陵君只得婉拒了韩王的请求,闭城自守。秦军从城下快速通过,距离郑城已经只有百余里了。
秦军突然沿洧水而上,完全打乱了韩军的部署。慌了手脚的韩王急命华阳守军南下洧水与秦军作战,一面命令阳翟、新密的守军回援郑城。
华阳是座小城,平时守军不过五百人。为了巩固防线,韩王在那里放了一万人。现在这一万人被急令南下。他们匆匆忙忙地抽调部队,回撤郑国,就在郑国城外三十里处与秦军相遇。
秦军迅速列阵,与韩军展开一场大战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kxs.cc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