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章 燕地征兵_祖龙赤蛇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54章 燕地征兵

第(1/3)页

离开曲阜后,供应有所改善,但也比较恶劣。但从军粮的角度上,总体来说,还是不错的。特别是进入秋收的城邑时,有时还能吃到新打下来的粟米。

在路上走了一个来月,他们终于进入广阳郡境。军队交还兵器,陆续解散回乡。各县官员带着本县士卒的功劳簿,回县城对参战士卒加爵授田。

广阳郡县数不多,每县一般有二万来户。如果都按关中的那种征兵方法,全郡大约四分之一的人都会被征发。但燕地耕地虽少,无业游民却多,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燕国虚弱的统治力。于燕国的户籍制度不发达,不像关中可以将几乎所有的人口一网打尽,各地作奸犯科、违法乱纪,甚至就是简单地失去土地的人,在其他地方呆不下去的,都会奔往燕国。

除了管理体制松弛外,这里的经济形式也多种多样,为容纳大量非农业人口提供了条件。首先就是制铁业发达。制铁业在当时,是一项需要极强组织力和协调力的大规模生产方式,动辄几百几千人,而且利润更高,足以容纳大量劳动力。在其他铁器主产区,如邯郸、河东、南阳等地,政府行政力强大,如此规模的产业一般都掌握在官府,特别是中央政府的手中,最多也就承包给官僚资本。但燕国不然,大规模的产业一般由个体资本经营,他们可能是大贵族、大商家、大地主,生产一般不受行政力干涉,可以肆意扩展。

与之相对应的,是燕国的农业产量较高。燕国虽是苦寒之地,但农业水平并不差。据称,燕地是中国少有的“其畜宜四扰,其谷宜三种”,农牧并重,且可以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产地。所谓“畜宜四扰”,是说这个地方适宜牧养四种牲畜,一般认为即是马、牛、羊、猪;“谷宜三种”,是说此处适宜栽培三种作物,一般认为是黍、稷、稻,即小米、高粱、大米。更由于古代这里水源丰沛,三种作物可以轮作,一年两熟甚至三熟。

制铁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燕国农业的发展。大量铁制家具取代了石制、骨制农具,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加上燕国传统的手艺挖井,农田的灌溉不成问题,据说燕国的亩产量比当时其他诸侯国平均亩产量高出两成。既能轮作,亩产又高,燕国不缺粮食,这就为实现大规模工业创造了前提条件。

燕国不仅制铁业发达,酿酒、渔、盐等业都很发达,这些在当时都是利润丰厚的产业。燕国还临近周边游牧部落,可以和他们从事利润丰厚的贸易。燕国发行的刀币是币值稳定、为诸多商家认可的“国际贸易货币”之一。

而这一切的源头,其实是燕国薄弱的统治力,无意间造成了自由主义式的经济繁荣。它的另一面就是两极分化。大量农民失去土地,成为无业游民,不在编户之列,燕国的户口极少。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kxs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