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章 伐齐_祖龙赤蛇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64章 伐齐

第(3/3)页

离黄河入海口大约二百来里。

这种远隔千里的调动,需要极强的协调能力。王贲令辽东守于十月十五日启航,经十日航行到达黄河入海口。而无终的士卒于五日后启程,乘小船经泃水入海。

当时黄河从今天的天津入海,入海口附近是一片湿地,只有在冬天枯水季节,能够露出小片的陆地。这种与天地争一线的行为,十分冒险。但正因为如此,能够最大限度地出敌意料。从无终至海,人迹罕至,军队的调动有天然的掩护。而这一条水路也是一条常用的商路,无终人常用这种方式到海上与海商进行交易。

楚地的动员大张旗鼓,淮水、泗水河面上舻艪竞发,数万大军从九江,走水路到达陶地。在那里,有尉府的官员安排营地,主持训练。

薛郡和四川郡的士卒相对简单得多,他们只需要走泗水、菏水就能到达,他们是最先抵达的。

相比起南面的大张旗鼓,北面的动静要小得多。上谷初附,人口不多,只征发了五千人,渔阳征发了一万人,辽西和辽东一共征发了一万人,其余部队都是广阳郡的士卒,主要是游民。

燕国存在大量游民,是燕国体制决定的。燕国从来就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,也不重农,也不重商,重的是血缘关系。公子王孙各搞一摊,有成有败,大批的劳动力进入又退出,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群。这些劳动力在秦国的体制下,就称为游民:他们没有户籍,没有土地,没有乡里,没有编入任何管理体系内,甚至没有妻儿老小,是一种不安定因素。

王贲自主政广阳以来,就将这些游民编列为士卒,竟然达十万人之多。在经历了伐燕之战后,虽然有巨大的损失,回来的士卒仍达七八万人。这些人王贲不敢遣散,惟恐他们扰乱地方,还依然将他们编入军队中,没有遣散。这几个月,为了养这支军队,广阳郡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。如何能遣散这些人,让他们散归各乡,是王贲考虑的核心。带他们再打最后一仗,打完后,就不用把他们带回来了,就地遣散,这是王贲内心的想法。

考虑到他们的纪律较差,从北方陆路突入齐国交通条件较差,后勤很难保障,恐怕会引起不满。几经踌躇,王贲才终于定下了船运到前线的方案。

这个方案不能公开,王贲令广阳郡各县的士卒都前往无终,而让留守蓟城的士卒往无终运粮,以此掩饰军队集结的消息。一直到十月十五日,襄平的海船按预定日期启航的那一天,王贲才在蓟城集中了数百艘船只,一半装粮食,一半载士卒,从治水直下海滨。与此同时,他派出军使,让无终的士卒也从泃水岸边登船,驶往海滨。

但他们还是到早了,海滨空无一船。王贲只得让各部分散在几片小型的陆地上结营,并派船沿海岸线北上,迎接辽东的大船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kxs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