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82章 上计
第(2/3)页
道:“守经年之内,安汾上之地,固河东之守,非大才何以致之!”
蒙骜道:“若非咸阳以腾及去疾长平阳、襄陵,焉能致此。此皆秦王之力也,而使君之谋也。”
将守备宜阳的韩腾和冯去疾调往平阳和襄陵,既要有识人之智,还要通外交之道,更要具大勇略。
宜阳是韩国的国都之一,与平阳的地位相当;而宜阳又当函谷通中国的要道上,宜阳大夫位尊权重,是韩王的心腹。韩腾在出使秦国观鼎时,因为守礼甚恭,被秦王任命为南阳守;韩王为了讨秦王的安心,同时稳住韩腾的心,也任命他担任宜阳大夫。宜阳大夫是一个很尴尬的职位,他属于韩国,镇守着韩国的一处国都级的区域,但却必须执行秦国的命令:当秦国从他的土地上通过时,他不仅不能阻拦,还必须尽东道之谊。简单地说,宜阳大夫就是秦、韩之间公开的“两面人”,拿韩国的俸禄,干两国的事。
内史绾建议任命韩腾为平阳令;为了显得不偏不倚,还同时任命宜阳长史、冯亭之子冯去疾为襄陵令!而作为交换,秦国将任命河东的两名县令为宜阳尉丞。
秦国的任命,抓住了韩王微妙的心理:让韩国的官员出任秦国的县令,特别是韩国的故都平阳、故地襄陵的县令,明显是一种亲善姿态,如果韩王不想与秦国闹僵关系,没有必要拒绝此事;甚至韩王还可能产生一种侥幸心理:如果干得好,那岂不是连平阳、襄陵也一起拿回来了;而如果韩王拒绝了此事,那就是准备与秦破裂。
另一个微妙之处是韩腾。宜阳大夫韩腾还同时被秦王任命为南阳守,也算是秦国的官员,从这一角度说,调任韩腾为平阳令完全不需要韩王的许可。但平阳目前是一个县,调南阳守担任平阳令相当于降级任命;而微妙之处就在于,南阳守是一个虚封,而平阳令则是实职。如果韩腾无意于秦的仕途,他可以用韩王作为挡箭牌,拒绝这一任命;而如果韩腾愿意离韩归秦,那么他不会放弃这个机会。
这项任命试探的第三个人则是冯亭。在外人看来,冯亭是挑起长平之战的首作俑者,他宁愿将上党献给赵国也不愿意投降秦国,是一个坚定的反秦派。但内史绾则观察到,冯亭只是一个四处游说谋生的辨士,只服从雇主的指示,并无自己明确的政治立场。推荐他的长子冯去疾担任襄陵令,同时也是试探冯亭的态度。如果冯去疾接受了任命,则表明冯亭并非如外界所说,是坚定的反秦派,秦国是有可能争取的。
内史绾的一项推荐,试出三个人的政治态度,其计之微妙,无能出者。而测试的结果则全都有利于秦国:韩王没有下决心与秦国破脸,韩腾和冯亭都愿意,至少不反对在秦国出仕。而实际效果之佳,则不是常人所能及的。韩腾如此如此尊贵之人,宁愿到秦国任职;给秦国挖了一个大坑的冯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kxs.cc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