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18章 秦人来仕
第(3/3)页
御对象就是魏国。至赵肃侯十七年,赵漳水长城修筑完毕,赵国在南线的形势巩固下来。几年后,赵武灵王即位,经过二十年的准备,特别是胡服骑射的改革,赵国灭掉中山国,势力急剧扩张,赵、魏之间的攻守之势逆转,变成赵国时不时出击,占领了几座魏国的边境城池。
早在赵氏还只是晋国大夫时,就在淇水岸边营建了一座大城中牟(与魏国的中牟名同实不同),在黄河岸边营建了一座大城平邑。后来赵国复营邯郸,邯郸与中牟、平邑之间的土地则被魏国占领。赵国迁都邯郸后,打通邯郸与中牟、平邑之间的交通成为一项战略任务。为此,廉颇率领赵军攻占了魏国的几城、防子、安阳,但也仅此而已,与两城的交通还是未能打通,但魏国允许赵国的人员、物资可以不受阻碍地通过魏国的土地。
赵国与秦国媾和,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与秦国联手攻伐魏国。而赵国伐魏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沟通邯郸、平邑、中牟的交通。廉颇率军夺取繁阳,已经接近完成沟通平邑的目标,只要再拿下几座小城邑,就能到达黄河岸边,与平邑联系上。但廉颇突然停止了对魏国的进攻,还将前来替换他的乐乘击杀,赵国的目标未能完全达成。
李牧有一个宏大的构想,与其占领魏国的小城,不如集中力量拿下魏国北方的战略重心邺城。邺城距魏国的都城大梁六百多里,而距离邯郸不足百里,如果从赵长城出击,出城就到。不过邺城是魏国早期的大都邑,经济发达,人口众多,经过魏国数代经营,已经成为北方的重要城池,魏国一度以之为另一都城。如果不是举全国之力,难以攻占。在赵国攻占了繁阳后,邺城的警惕性很高,厉兵秣马,积草屯粮,准备决一死战。赵国一时下不了决心。
李牧带着秦人丞相,在长城上眺望隔河而立的邺城,商议着进攻方略。秦人信誓旦旦地说,只要赵国出兵,秦国也一定从河内出兵相助,双方共分邺城。李牧对秦国出兵不置可否,只是与之商议赵国进攻的方略。这位秦人显然也通军事,非常认真地为李牧计算出攻伐邺城所需的兵力、器械、粮草,以及征伐的时间,令李牧对他刮目相看。不过秦人计算出的结果却很不让人乐观,所需的兵力、粮草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准备好的,非做长期打算不可。
在李牧带着秦人在长城一线巡视时,各国诸侯也纷纷派人出使赵国,竭力劝说赵王不要轻易对魏国用兵,其中尤其以韩国和楚国反对最力。如果韩国的反对还可以置之不理,楚国的反对就必须加以重视了。楚国广柔的国土,蕴含着无尽的战争潜力,令赵国无法忽视。在春申君的劝解下,魏国主动解除了对赵国的封锁,重新允许赵国无阻碍地通过魏国的土地。魏赵之间的紧张气氛缓和下来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kxs.cc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