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20章 畼无诡
第(2/3)页
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。这让习惯了依托山地、河流作战的廉颇犯了难:地势毫无变化,把防线设在哪里不都一样吗?
从阳翟到鸿沟,中间的大河只有一条洧水,洧水虽然宽广,但并不很深,有大片的区域可以徒涉而过,只在战术层次有些意义,无法成为阻止秦军进军的战略支点。廉颇的眼光只能盯住洧水东岸的安陵君。
安陵君的国土鄢陵原有一个古国鄢国,但国力孱弱,被灭国已经五百多年。魏国迁都大梁后,势力逐渐扩展到这里,魏襄王封他的弟弟为安陵君,其实“安”是“鄢”的讹音,“安陵君”就是“鄢陵君”。
从魏襄王时代至今,已经过了半个世纪,三代人。安陵虽然不大,据说只有五十里(五千户),但也有一定的基础,城池坚固,经济发展。它是这一片惟一的大城邑。
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,廉颇准备利用安陵作为一个防御支点,在洧水东岸防御秦军。他将这一想法向魏王报告,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防御方案。魏王只粗略地扫了一眼作战方案,问廉颇道:“卿必用兵几何,粮草若干?”
廉颇道:“臣请精兵五万,当据秦军于鸿沟之外。”
魏王道:“魏初败,五万兵难合。愿以兵万人,助卿守之。”
廉颇听说只有兵万人,推辞道:“臣素未入魏,未知魏兵之情。愿以辞!”
魏王道:“卿自来归,寡人未得请教。今秦人来伐,卿勿辞劳!”廉颇见魏王说到如此程度,只得应喏。
其实,魏王也有难言之隐。他刚刚在卷城打了一个大败仗,损失了数万士兵——以及配备的武器——这些士兵并不是普通的邑民充任的民军,而是由王室武库装备起来的精锐,他们的武器不是普通邑民所执的棍棒,而是代价高昂的青铜兵器,领军的军官甚至多数配甲。但就是这样的精锐,依然在卷城被秦军打得大败,三万人失去了生命。这场败仗损失的不仅仅是三万精锐士卒,还有全部器械。败军几乎丢弃了他们的所有武器,赤手空拳地逃离战场。魏王有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,根本没有可能弥补上所损失武器和其他装备。他的武库还要留下来防御大梁,能够给廉颇一万人已经是魏王的极限了。这话他没法和廉颇明说,在魏王看来,只要能将秦军挡在远离大梁的地方,廉颇就可以算作成功——这同样也无法对廉颇明言。
从韩王告密中,魏王得知了秦军的进军路线:从洛阳超过轘辕,从阳城、阳翟出颍水,转向魏境。这条路线惟一的威胁就在鸿沟,只要秦军不沿鸿沟北上大梁,魏王不吝惜放弃几座城池交给秦军去打。只要不接近大梁,怎么着都可以。
魏王已经明显衰老了,十年前的意气风发被暮气沈沈所替代。他本来以为经过十年休养生息,魏国能够恢复元气;与楚国作战不相上下也一度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kxs.cc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