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38章 五国伐秦
第(2/3)页
,以为战守之备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各诸侯的动向越来越清晰。魏王找了个由头,杀了吕不韦推荐的吕遗,鲜明地站在了反秦的一线。韩国、赵国都在动员兵力,楚国也分别在鲁和陈动员兵力,弱小的卫国也在征召士卒。很明显,楚国是想两路夹击。而夹击的对象,只能是东郡和陶郡,特别是东郡。
咸阳命令三川郡加强对荥阳、卷城一线的战备,保证东郡西侧的安全;东郡则要做好全面战备动员,因为它与魏国仅一河之隔,联军要打它的哪个位置,事先几乎无法得知。
陶郡扼守着鲁地出汶水的通道,它应该不让鲁地的楚军进入濮水流域。
就在紧张的战备之中,秋收的季节来到了。
再紧张的战备也不能影响秋收,这是一条铁律。各诸侯国立即转入秋收之中。但上层官员知道,秋收以后,就是决定命运的一战,它将由天下最强大的秦国和楚国参与,由楚国带领自己盟国讨伐秦国。
楚国三十前惨败给秦国,丢失了自己的宗庙、祖陵。为了避秦国的锋芒,当时还是太子的楚王在春申君的辅佐下,在秦国渡过了十年质子生涯,并与秦王女生了两个儿子。现在,又过去了二十二年。经过三十多年的卧薪尝胆,楚国能够向秦国发出复仇的一击吗?
至少齐国是不看好的。赵国三心二意,靠着半残的魏国和韩国能有什么作为?魏国为了表明立场,还杀了吕遗,自断与秦国媾和的退路。不过在诸侯看来,这种无谋的勇敢只能算作愚蠢!齐国坚决拒绝与诸侯结盟,楚国怎么说也没用。
秋收后,各诸侯国开始征兵,没有国家例外,不论是否参与结盟或与谁结盟。不仅作战的双方秦、楚,赵、魏、韩进行了动员,连齐和燕也一起进行了动员。仗一打起来,那可就不管是不是中立,能抢则抢,能攻则攻,必须提前作好准备。
秦国的动员还仅限于边境各郡:太原、上党、东郡、陶郡、三川、南阳,后方的河东、内史、南郡只动员了刑徒;再后方的上郡、陇西,南方的巴、蜀等地则完全没有动员。
韩、魏都只有不大的一片区域,已经全部动员起来,楚国虽然地域广大,但人口并不算多,各县公也基本被征召,并指定了作战地域。
秦国边境各郡都取防御态势,所有的邑民都被组织起来,就在各邑就地驻防,各郡的士卒都不出境。大战气氛越来越浓,每个人心头都生出一阵阵阴云。
吕不韦在河间封地也在准备作战。河间封地只有几千户,在尉丞的指挥下,也都将粮食运进城中,士卒就在各城邑准备作战。几千士卒在这样规模的战役中几乎不可能有什么作为,但仍然不能不加准备。一旦战事发动,这几千人也可能就是对方进攻的目标。
吕不韦在河间的封地就是赵国从魏国手中夺取繁阳等地,距离邯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kxs.cc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